專題欄目
黨員律師行動在村居
黨員律師行動在村居
2016年07月05日 07:27 來源: 韶關日報 作者:韶關日報記者 吳夢雁
土地糾紛、婚姻矛盾、鄰里糾葛……在基層村居,各種盤根錯節的矛盾紛繁復雜。2014年,一村(社區)一法律顧問在樂昌市、仁化縣等地開展試點,我市以黨員律師為代表的律師們走村入戶,成為村子、社區里的“御用大狀”,開展法治宣傳,提供法律服務,調解村居矛盾糾紛,給予法律咨詢和援助,讓法治思維走進千家萬戶,也因此被鄉親們稱為法律“活字典”。
黨員律師“開荒種樹”
一村(社區)一法律顧問工作是省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。在市司法局和機關黨委的直接領導下,我市律師協會黨總支切實負起責任,協同市司法局和市律協做好具體的組織落實工作。2015年5月底,一村(社區)一法律顧問工作在全市實現全覆蓋,全市1454個村(社區)與律師事務所簽訂了服務協議,我市205名律師和實習律師深入基層村(社區)開展法律服務。同時,來自東莞市的148名律師對口支援我市一村(社區)一法律顧問工作。
由于我市地處粵北山區,不少村居地域廣闊、路遠、山高、坑深、氣候異常,并且村多、律師少、事多、事雜,這項工作面臨著種種困難。律師們深入基層發現,不少村居思想觀念相對落后,村民缺乏法治理念。
為此,市律協黨總支決定,由我市擔任村(社區)法律顧問的63名黨員律師深入最艱苦的300個村居,充當律師隊伍的“先鋒隊”。黨員律師抱著“開荒種樹”的決心,致力提升基層群眾自治管理法律化水平,增強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法律意識,維護群眾合法權益,促進社會和諧穩定。
“先鋒隊”中,有正處于哺乳期的黨員律師克服困難坐鎮村居,有黨員律師早晨5點驅車前往偏遠山村服務村民……
普法普到百姓“飯桌”上
為了讓鄉親了解村居“大狀”,市律協、律所及律師們“各顯神通”,有的律所出資近10萬元制作普法系列宣傳品,印制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”內容的撲克、“韶關市一村(社區)一法律顧問”的宣傳環保袋和草帽,開展農民運動會,帶領村委干部參觀廉政基地;有的律所自費購買法律宣傳書冊送至鄉親手中……
市律協還聯合韶關市司法局編寫了《律師點評經典案例》,結合群眾日常生活,采用律師點評經典案例的形式,宣傳法律知識,還印制了萬余份年歷,通過法律顧問派發到每個村居。
律師們還加入當地短號、建立專門微信咨詢號、印制便民聯系卡,拉近與鄉親的距離。
2015年間,我市村(社區)法律顧問律師還舉辦法治講座或上法治課3723場次。“普法要普到老百姓的飯桌、心中、家里。”市律師協會副會長彭美蓮說。
市律師協會副會長羅運標介紹,在法治宣傳中,村(社區)組織幾乎“雞毛蒜皮”的事情都會先問問律師意見,村民電話咨詢的人次逐漸增多。據統計,2015年間,法律顧問律師按照村(社區)基層管理的需要,通過為村(社區)修改完善村規民約等方式給予技術指導,其中出具法律意見書338份,審查各式合同118份,提高了村(社區)自治管理水平,促進基層干部依法辦事,群眾知法守法。
排憂解難充當人民“調解員”
擔任仁化縣黃坑鎮法律顧問的羅運標認為,作為農村“大狀”,還需要充當起“緩沖器”、“調解員”的角色。“有一次,有名村民向我傾訴婚姻法律問題,我發現其實他們的婚姻并沒有嚴重到這個地步。于是我提醒他,要承擔起自己婚姻的責任,反思自己的不足,他覺得律師的立場中立,也能聽得進意見,這個問題就化解了。”
和羅運標一樣,不少律師都擔任起人民“調解員”,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襁褓中。與此同時,村居“大狀”不斷把便捷、優質的法律服務送到田間地頭。據不完全統計,2015年,我市村(社區)法律顧問律師共為村(社區)和群眾提供法律咨詢12151人次,提供代書82次,代理群眾參與訴訟和實施法律援助70宗;村(社區)法律顧問律師參與調處矛盾糾紛580宗,參與處理敏感性群體性案件12宗。
“村居‘大狀’每解決一個問題,就消除一個隱患,我們希望法治的星星之火可以不斷燎原,讓村居多亮一盞燈,少一點黑暗。”市律師協會會長王少敬介紹,市律協將繼續發揮黨支部和黨員律師的作用,建立黨員律師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長效機制,讓行業黨組織、黨員律師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、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